当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在青岛实高国际班的校园里具象为一名18岁少年,当数学公式与钢琴和弦在晨光中交织成诗,王奕然用三年时光验证了他的宣言:“推石上山的过程,就是生命最鲜活的注脚。”手握世界名校offer,获得高额奖学金,在毕业季,他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成长轨迹。没有喧哗和急躁,只有专注与热爱。
在琴键与公式间寻找支点
"所谓平衡,不过是让不同频率的声波在共振中共生。"

"完成比完美重要",这句镌刻在王奕然笔记本扉页的箴言,诠释着他独特的学术哲学。面对AP六门课程与ACT考试的多线程压力,他将校乐队排练室变成思维实验室——在整理127首歌曲和弦谱时推导傅里叶变换,用钢琴即兴演奏解构微积分难题。这种"音乐记忆法"让他在北美微积分测评、Euclid数学竞赛等国际赛事中斩获五项大奖,更在密歇根安娜堡夏校期间,用群论原理创作出令教授惊叹的3D涂鸦。
"就像改编《小河淌水》时,我们保留民歌转音技巧,又融入电子脉冲节奏。"谈及平衡之道,这个NEC全美经济学挑战赛双料得主目光沉静,"所谓平衡,不过是让不同频率的声波在共振中共生。"
当西西弗斯遇见少年心气
"当代码能传递人性的温度,这就是我理解的'让世界变好一点'"

在腾讯mini鹅科创营的72小时极限挑战中,王奕然带领团队完成经典民谣《小河淌水》的数字化重生。从歌词改编到公益演出,这场看似浪漫的跨界背后,是鲜为人知的坚持:
✦为精确匹配传统五声音阶与电子音效,他连续三晚睡在实验室,最终建立数学模型优化声波叠加;
✦在USAD全美学术十项全能赛中,他将音乐史知识点转化为可视化思维导图,带领团队斩获全国海报设计第五名。
暴雨中的觉醒者

在飞往密歇根夏校的航班上,这个自称"天生反骨"的少年完成了重要蜕变。透过舷窗凝视云海,他写下:"熟悉的风景加速后退时,耳机里恰好响起'可能我歌颂着我还活着'。" 在这趟独自远行中,他带着实高国际班数学竞赛中心特训的拓扑学知识,将对称投影理论转化为剪纸艺术,作品被安娜堡教授评价为"解构了科学与艺术的次元壁"。
成长从来不是坦途。AMC竞赛失利那夜,他在琴房反复弹奏《悲怆》第三乐章,直到升学导师带着热可可推门而入:"过程即意义,记得你改编《小河淌水》时说的吗?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里,跑调的瞬间往往藏着真正的创意。"
实高基因:让每一块石头找到归途
"实高教会我的不仅是学术上的解题技巧,更是推石上山的勇气。这里的老师相信,滚落的碎石里可能藏着新的矿脉。"

王奕然的成长轨迹,折射着实高国际"全人教育"的光谱:
✦自由学术矩阵:AP/ACT课程组合,让他同时深耕微积分与音乐原理;
✦竞赛赋能体系:数学竞赛中心的拓扑学工作坊,启发他将群论运用于剪纸艺术;
✦成长容错机制:当国际化学竞赛止步参与奖,导师用"对抗虚无的最好方式是创造"的哲学,支持他冲击Euclid竞赛前25%。
正如他在毕业感言中写道:"实高教会我的不仅是学术上的解题技巧,更是推石上山的勇气——这里的老师相信,滚落的碎石里可能藏着新的矿脉。"
在不确定的时代,做确定性的自己

如今,这个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亚太区二等奖得主,在GitHub主页开源了"音乐情感可视化"算法模型,项目简介引用了他的夏校日记:"在对称投影中,我看见了数学的浪漫——每个公式都该有首十四行诗。"
在王奕然乐队的钢琴上,一份《小河淌水》改编手稿静静陈列,谱线边缘的铅笔批注依然清晰:"此处和弦走向暗合梯度下降算法,要讲给山区孩子们听。"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:当知识的溪流穿透学科疆界,每个少年都能在荒诞世界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。
"去上海的还有吗?"
王奕然念出感言结尾时,晨光正穿透礼堂彩窗。那一刻,所有人都听见了十八岁少年与自己的对话:"我要去上海——不,是去更远的远方。"
文字丨刘奉华
编辑|杨凤垚